日本的大学不是让你学习的!

对于每一个中国学生来说,“好好学习”是从小到大每天都回荡在耳边的一句话。学习这件事情也成为了很多人十多年里唯一的正经事,当告别高中步入大学的时候,家长还是站在校门口嘱咐道:在学校要好好学习啊。
学生的本份就是学习,从事教育行业的人也总是对学生抱着这样的要求,很多大学的行政领导们在大大小小的会议上对大学生们也是这样宣讲的。在这样的认知下,我们看到很多学校的课程越来越密,大学生们奔波在各个教室里听课。

1

你走进大学的教学楼里,每个教室里都坐满了人,老师在台上面对上百人的学生讲得精疲力尽,学生在底下听得昏昏欲睡。这样的场景是不是非常熟悉?这就是我们十多年来每一天都在经历的学习生活。即使进入了大学,各级教育部门也是生怕大学生的学习不饱满,不断地加课加压,因为我们的观念里,在大学就是要一心一意读书、上课的。但是,我今天就想告诉大家,在日本,大学其实并不是一个学习的地方

2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先要厘清学习与研究是怎样的两个概念。这里所说的学习是一个狭义的概念,是一种寻求“正确答案”的过程。在日语里这样的方式叫做“勉強”,它包含了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在有老师教这个大前提下,学生需要的是答案并从老师处获得答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从小学到高中,是人记忆力最好的一段时间,在我们人类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学习”的过程就处于这一阶段。我们从小学开始,每天反复地背诵、做练习,就是将前人已经发现的知识吸收到自己的大脑中。而研究,是一个在未知领域里探寻的过程,很多问题是没有现成答案的,研究就是为了寻找答案。与学习不同,研究需要你比其他人更早地解决问题。到高中为止,我们大多数的知识积累已经完成了,进入大学后应当逐渐了解研究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已经提出了十多年,中国很多大学的教育依旧延续着高中的教学模式,大学生们在大学里接受的还是听固定答案的学习而不是研究教育,近年来许多大学还在“回归教学”的口号下不断地加大填鸭式教学。与此相反,日本的大学定位本身就不是学习机构,而是研究机构。作为一个研究机构,日本的大学更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研究的精神,让学生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的答案,更希望教育出来的学生能够发表与他人不同观点。当然,强调研究并不等于说不需要学习,在日本的大学里,需要每个学生自己去把握好研究与学习的平衡。这一点可以从日本大学的课程设置上看出来。

3

日本大学里的修学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学习式的听课,学生们要去学习一些必修科目的讲课课程;另一种是研究式的seminar(研究讨论)和研究会议。通常,日本的大学生在大一时主要是听讲课课程,也就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大课。这些讲课课程很多是必修课目,学生们同样是需要在不同教室间奔走,听老师上课、记笔记、考试……。到了大二,讲课课程的数量就少了很多,加入了一些小班化教学的专业课程,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研究方向后,选择自己需要的专业课。大三,讲课课程就更少了,这时候大家已经进入到某一个教授的研究室,开始了小班的研究会的修行之路。大四已经完全没有任何课程了,整个大三大四的主轴就是围绕着写毕业论文这一件事。可以看出,在日本大学里,研究活动加上听讲学习构成了大学高等教育的主要内容。说到这里肯定有人会问,“没有职业技能教育,就业怎么办?”、“难道每个学生都适合研究吗?”。当然不是每个本科生都可以去做研究,职业培训也不是大学的主要职责,但这并不是说日本的大学生们没有机会接受职业技能的教育。首先,日本的职业技能培训主要是由各个企业承担的,每个企业对新入职本科毕业生都会有一年以上的职业培训。其次,日本有很多职业技能培训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想就职的行业去报班学习。而且,大学常常会和企业合作,安排学生参与企业实习,甚至可以深度参与企业项目。多方位的合作与培训,作为高等教育的补充,给大多数并不适合研究学问的学生寻找到出路。

4

既然很多人并不适合学问研究,为什么高等教育还是以研究为主呢?我们认为,进入社会以后,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往往是没有固定答案的,需要的是有研究精神,能够去寻找解决方案,而不是一有问题就去寻找“正确答案”。经过研究训练的人,在工作中更容易应付各式各样的新情况,而只是学习做题的人并不具备创造力,最终只是沦为工具。不论是学习还是研究,也包括实习培训,都是人们接受教育的方式,目的都是为了习得知识、技能和方法,只是在不同的阶段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在日本的大学里,研究活动是贯穿大学四年的重要修学过程,“学习”已经不占主要位置了,并且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为了能够促进研究活动的进行。一些中国高中留学生,在日本经历各种大考小考之后进入到大学之后,往往因为没有这样的心理准备,花了很长时间才能适应这种教育形式上的变化。

来源:蒋博士留日规划《别误会!日本的大学真的不是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