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研究计划书(日语:研究計画書/けんきゅうけいかくしょ)是每个到日本留学的同学都必须面对的一件事,一般语言学校也会针对研究计划书的写作有一定的指导,但由于日语指导老师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水平参差不齐,使得很多同学其实对研究计划书的理解并不到位。研究计划书在大学院入试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在这里将分几次将研究计划书这件事尽量详细地说一说。
什么是研究计划书
在大家准备一个大学院的入学考试之前,需要先去拜访一下意向导师的研究室,也算是教授对你的一次面试。要获得这样的机会,我们需要事先给教授写一封联络信,也就是被称为“碰瓷信”的电子邮件,向教授说明自己报考研究生的意向。
在这封邮件里,需要写清楚三点:自我介绍、考试动机和研究计划。
教授就是通过阅读你的研究计划书来了解你的研究意向,进而决定是否同意你到研究室来“见见面”。如果顺利得到教授认可,就可以和教授约定好时间去研究室和教授面对面交流了。不过这时还不能说明教授同意你考试,通常他会询问你一些基本情况,再围绕你的研究计划书提一些问题(或一些修改意见),对你的研究计划做进一步的了解。
这个过程并不是很难,大多数同学都能在和教授交谈之后得到一份表示教授同意你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许可书,通常会叫做“受験承諾書”,多数大学院在考试报名时需要有这样一份材料。
报名成功后,根据学校、学科的不同,需要参加各式各样的考试。有的要考英语、专业课,有的只考专业课,也有的没有笔试环节,但大家都要进入最终的面试环节。在面试环节,同样是以你的研究计划为核心进行提问的。这个提问过程可能会非常详细,如果你不是对研究课题非常熟悉、对研究计划有过一定程度的设计,可能很快就要被问得不知所措。
考试是否合格的判断标准主要有三个,研究计划书+笔记成绩+面试,可见研究计划书是日本考研能否成功的重要材料。但是,刚刚接触到研究计划的同学,常常因为对研究计划书这一概念认识不清,写不好研究计划书。
所谓的研究计划书,简单来说就是“阐明研究的背景和动机、研究目的和方法的文件”。研究计划书中,需要写明在进入大学院后,想研究的内容以及如何研究的计划。它的重要性和笔试的不相上下,也就不可避免地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写。
为什么要提交研究计划书
学校之所以要求提交研究计划书,目的在于对考生进行一些考察,考察重点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一是看考生对入学后的研究有没有一个成熟的想法;二是看考生是否具有能够开展研究活动的“逻辑思考能力”;三是看考生对研究活动的设想、策划是否具有整体上的把控能力。总体上来说,就是考察学生有没有论文写作的能力。
所以我们在写研究计划书的时候,要考虑到如何向读者–也就是教授们–证明自己具有基本的学术研究能力。
首先要确保研究方向与研究室的研究方向是一致的。教授会通过研究计划书来判断我们的研究方向是否和自己的相匹配。因此,我们在下笔之前就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来了解教授及其研究室的研究方向。
其次是要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这也是非常困难的一点,因为我们通过堆砌一些突击学习得来的专有名词,想显示自己的知识储备的话,往往会适得其反。所以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只有多看书、多看文献,写出来的文字才更能准确传达基础知识的水平。除了基础知识之外,还要看我们是否了解研究的基本规则(生物医学等学科还需要了解科学伦理)。此时此刻,“勤奋好学”可能并不是一个好的特点,我们要尽力表现出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索力。
最后就是文章的表现能力。教授们看研究计划书还要看写作功底和文章结构的合理性,如是否详略得当、承继词或转接词的使用是否合适等。另外,我们还要向教授传递出自己对这项研究的热情和行动力,这不是通过呼喊我会加油我会努力的口号就可以的,而是要通过研究计划书的整体来体现。
研究计划书有哪些要求
各学校对研究计划书的要求可能不一,多数在字数的要求上大约在1000~1500字左右,A4纸两张的规模。但以我们的实践经验来看,建议先写3000字左右的一份研究计划书。因为太短的文章会因为一些论述不足,导致在面试时被问到自己没有考虑到的问题而无法回答。随后再在长文研究计划书的基础上进行精简,修改成符合考试报名要求的简短计划书并提交。将长文的那一篇留下,用作准备面试的材料。研究计划书并不是通过三五天的突击就可以完成的,可能需要花耗到两到三个月。所以我们开始准备入学考试之初,就要查好想进入的大学院的申请期限,根据这个日期开始制定研究计划书的写作安排。一篇标准的研究计划书主要包括的内容有:研究题目、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对象与方法、期待的研究成果和参考文献几个部分。这几个部分的详细解说会在后面提到。
来源:蒋博士留日规划《什么是研究计划书》
